第二百六十八章 夸海口(1 / 2)

明末大权臣 七甲兵 1504 字 7天前

在这些学生面前,李国英竟毫无还手之力,一瞬间就被打的闪崩。亲眼目睹了学生们的战斗力之后,大红狼已心悦诚服,没口子的夸赞着:“不愧是大帅一手调教出来的兵,行,真的行,硬是要得!”

面对大红狼的盛赞,李吴山只是微微一笑:“郎将军谬赞了,他们还只是学生,不能算做是兵。此一战不过是牛刀小试,算不得甚么。”

一上来就把李国英给打崩了,就这还是牛刀小试?李大帅可真够谦虚的。

这还真的不是谦虚,而是事实。

在大红狼看来,这绝对是一场辉煌大胜,对于李吴山而言,真的算不了什么。

学生们拥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,而且启用了全新的战斗模式。敌我双方的差距已不可以道里计,而是存在至少一个代差。

领先整整一个时代,出现碾压效果不足为奇,这样的战绩完全在李吴山的预料当中,却彻底颠覆了大红狼对战争的认识:“啧啧,可真是厉害,直到现在才算是明白了我家太平说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,冲的越猛就死的越快……”

在绝对密集的火力面前,如旧式军队那样奋勇前冲,用血肉之躯去扛火器,绝对是在送死。那一阵阵密集的排枪,士兵的悍勇已经成了一个笑话。因为这已不再是战斗,而是排队行刑!

看到学生们的火器如此犀利,大红狼当然见猎心喜:“不能再让兄弟们拎着刀子上去拼命了,我也得想法子弄点枪炮什么的……”

“郎将军不是外人,我就对你说点实在的东西吧。”李吴山说道:“学生们之所以能够速胜,火器犀利自然是一个重要原因,但却不是决定因素……”

拿起火铳就是新式军队了?哪有那么简单!

大明朝本就有成建制的火器营,但实战效果却非常不堪,甚至还不如披坚执锐的老式军队。崇祯十六年的时候,大明总兵李建泰就曾率领三千火器兵和闯军厮杀,当时的大红狼就是带队的将领之一,照样把李建泰打的鬼哭狼嚎大败而归。

由此可见,学生们的战斗力并非是来自于火器,至少不完全是。

火器本身的犀利果然重要,但绝对的秩序和严整的纪律都是维持战斗力的关键因素。还有更重要的一点,大红狼永远都不可能明白:火器的使用不仅极大的提升了战斗力,还是对战争模式的颠覆。从学生们走上战场是那一刻开始,一种全新的战斗模式随之产生,而战斗模式的更新则彻底改变了战争……

也就是说,新式军队的出现,不仅仅只是表现在杀敌数字上,还会有更加深刻更加广泛的影响。

“这事不妨以后细细说起,”李吴山笑道:“眼下的当务之急,则是清扫李国英的残部,此事就拜托郎将军了。”

李国英的总兵力约莫一万四五的样子,真正可以拉出作战的也就是将将万余人马,连续两次激战,被学生们干掉了三千多,虽然还有大量的残部,事实上已经算是被全歼了。(这一段话是废话,原本不想写的,只是为了回复某些读者的议论,同时顺便做一下历史科普。在整个冷兵器时代,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全歼,而且事实上也做不到这一点。就以李国英之战为例子说明一下:李国英部的总兵力有一万五上下,但他必须驻守平湖到横水一线,这就需要至少四千多的驻军,可以调动的机动兵力最多也就是有一万而已。这一万的机动兵力还需要分成三个部分,分别是李国英的本部中军和左翼军,还有预备队。至于少量的警戒附属部暂不计算在内,粗略的估计中军在四千多人的样子。只要他的中军一败,基本上就算是被打败了。而打败他的中军,只需要将伤亡数字积累到三成,也就是一千多死伤,就可以造成中军的彻底崩盘,进而引发整个战场的闪崩。在整个冷兵器时代,三成的伤亡数字就是一个硬标准,同时也是分水岭。当伤亡数字达到三成以后,军队还没有崩溃,命令还能够执行下去,就可以算是当之无愧的强悍之兵了。所以,面对总兵力达到一万五的李国英部,只需打死打伤一千多人,胜负就已经分出来了,所以李国英才会毫不犹豫的撤离做第二次部署。在千百年的漫长时光当中,因为通讯技术和指挥体系的落后,只要击溃敌之中枢,就可以奠定胜局。只要能够杀死杀伤敌人机动兵力的三成,就算是全歼。至于说敌人有一万人马就砍下一万个首级这种事情,从来都不存在……当然,弄虚作假或者是杀良冒功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著名的萨尔浒之战,就是最好的例子,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,网上的资料很多就不在这里赘言了。)

李国英的残部虽然数量很大,却已是无头之鸟,在失去了组织度之后完全就是一盘散沙可以随意收割了。

在这个时代,最大的战果从来就不是直接出现在战场上,而是出现在战后的清剿过程当中。失去了指挥并且被吓破了胆的敌之残部才重要的“送人头的源泉”,追剿敌之残部肯定会比战斗本身的收获更大。

在战场上打死几千人却在大战过后俘虏几万人的战例比比皆是,不仅不稀奇反而成为一种常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