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1章 缅中新天地(1 / 2)

铁血山河志 李别一 2829 字 1天前

周崔芝和仇仕通联手,从暹罗手里,夺回大古剌,打通了缅中入海的大门。局势稳定之后,众人决定:留下孙德志等人,镇守大古剌,周崔芝和黄忠义二人,代表南洋的众弟兄,和仇仕通一道,前往缅中会见曹继武。

蒲甘城双方见了面,自然高兴异常。众兄弟在曹继武的指挥下,南洋和缅中都大获全胜。如今缅中的入海口,也被打开,已经和南洋联系在了一起。因此打下大古剌的时候,周崔芝、仇仕通等人,就密谋推曹继武为王,重振汉人声威。

仇仕通事先和赵全水等人通了气。

大破象兵,千里穿插,曹继武早就成了神一般的存在。而对于异族满清,作为汉人,没有不反感的。所以赵全水和山砍毫不犹豫,全力支持仇仕通等人的主意。

所以这次相聚,大家都带着目的而来。二金何等眼力,早就瞧出了端倪。

一边是生死兄弟,一边却是故国家园。然而功高震主的道理,人人都懂。曹继武如果回了大清,即便不死,也会脱层皮。

一起长大的顽童,三兄弟的感情,早已难舍难分。把曹继武往绝路上拉,二金绝对不会干。因此对于周崔芝等人的小算盘,二金咬耳了一阵,决定袖手旁观。

酒过三巡之后,周崔芝首先开言,请曹继武称王缅中,众人纷纷应和。

等众人停止了喧嚷,曹继武开始分析:

自大元帝国时代,缅中并入华夏帝国版图。作为中原王朝的继任者,大清有权承接缅中的管辖权。如果此时缅中分离出来,大清一定不会承认。

目前大清刚刚收回了,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,然而却没有给他开藩设府的承诺。从种种迹象来看,大清分明在吊着云南和缅中。一旦缅中称王,大清完全可以催促吴三桂,进攻缅中,以换取他开藩设府的条件,来个借刀杀人。

吴三桂和曹继武,两虎相争,一死一伤,最终渔人得利的,却是大清。

近百年来,南洋一直牢牢地掌控在西洋人手里。可是黄龙舰队却生生插了进来,获取了很大的利益。所以一旦大清做出进攻缅中的决定,西洋人必定会从背后捅刀子。

缅中刚刚平定,内部还不稳固,突然遭受两面强敌的夹击,将很难存活。所以从内部外部的局势来看,缅中称王的条件,并不具备。

不等众人反应,曹继武给出了第二个原因:

东晋偏安,南宋偏安,历史的过往证明,所有的偏安,都没有好下场。西班牙、葡萄牙和荷兰,都是弹丸小国,然而人家的国民纵横全球,到哪里都是主人。

而反观南洋,空有上百万汉人,却处处受人欺负。所以根基不牢,所有的枝叶,都会枯焦。华夏的主体不强,缅中和南洋所有的汉人,都不会好过。因此要想维护南洋和缅中,主体的华夏文明,必须强大。

现实非常的残酷。明清之争,大明败得窝囊而又憋屈。这说明古老的华夏文明,存在着严重的问题。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,耻辱还会接二连三地到来。

如今大清正在草创之初,完全有机会对华夏文明进行洗革。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,等大清稳固下来,那么华夏文明的惯性,将会令大清积重难返。五百年前的耻辱,轮回到眼前。眼前的耻辱,将会再一次轮回下去。最终承受灾难后果的,仍然还是处于弱势的百姓。

曹继武心怀天下,能够给穷棒子百姓,开辟一条生路的,还得靠人家清国。能够对华夏文明进行洗革的,还得靠着清国的力量。

众人听了曹继武的两番分析,久久没有说话。

过了良久,金日乐冲曹继武无奈叹道:“三爷敢肯定,全天下的人,宁做亡国奴,不要曹继武!”

众人皆以为然。

仇仕通等人,是曹继武杀出来的。赵全水等人,是曹继武‘糊弄’过来的。周崔芝等人,是主动靠过来的。黄忠义等人,却是曹继武手把手带出来的。曹继武的观念,太过妖异,周崔芝等人,都难以理解和承受,更何况是那些无知的百姓?

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,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很难,改变一个人的观念更难。曹继武要洗革天下,那么天下所有人,几乎都会和曹继武为敌。理由只有一个,对于曹继武的观念,天下人不喜欢。

看来曹继武要赴汤蹈火,强行改变天下人。

但如果曹继武贸然回了大清,不被卸磨杀驴,就已经不错了,何谈洗革天下?

金月生不放心,劝曹继武留在缅中。可以不称王,不要封号,但至少可以在缅中自由,不受大清的窝囊气。

众人也纷纷附和金月生,极力挽留曹继武。

然而要想成就一番大业,哪有那么简单?大清提防曹继武,那也是常理。有缅中和南洋作为后盾,大清可以打压曹继武,但不至于要命。只要留得性命在,东山再起的机会,还是有的。

见曹继武执意不肯留下,金日乐摇头叹道: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?天下的蠢人,又不喜欢你,何必为他们操劳呢?”

作为新生王朝功勋的后代,对于无能的前朝遗民,金日乐自然看不上眼。然而曹继武却不同。尽管天下人不喜欢曹继武,但他还是想扭转轮回的规律。他只想按自然之道行事,至于别人喜不喜欢,那就不是曹继武的事了。

当时南洋那么好的条件,曹继武都没有选择留下。看来如今的缅中,也很难留住他。尽管从感情上来看,大清对于汉人来说,是无法接受的。但感情在实力面前,没有任何作用。想改变天下人的命运,在这个年代,还得依靠这个令人痛恨的大清。

曹继武心怀天下,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,他都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。

南洋和缅中,是曹继武为众兄弟,争取而来的立足之地。周崔芝等人,在此可以安身立命。但天下还有更多的人,需要立足之地,需要一条新生之路。而能够指引这条新生之路的,目前只有曹继武有这个可能。

兔死狐悲,物伤其类。周崔芝等人获得的新生,天下人更需要新生。可以说南洋和缅中,就是曹继武为天下引路,而做出的前兆和试验。所以曹继武注定不会留在缅中的。

然而曹继武是众人心中的灵魂,如果他一走,周崔芝等人,将手足无措。仇仕通仍然极力恳求曹继武留下。

表面上看,众兄弟跟随的是曹继武本人。而实际内在却是,众兄弟跟随的,是曹继武的观念。这些妖异的观念,杀出了精步营,洗礼了龙营、周崔芝、黄忠义、陈氏子弟等等。他们如今已经从妖异观念中,获取了成功。

接下来,曹继武要的,是他们能够独当一面,而不是永远追随。追随很难完成超越。只要理念先进,只有独立,才能够真正的脱胎换骨。黄鼠狼下崽子——一代不如一代,这不是曹继武的理念。

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,如果曹继武选择留下来,将会阻碍周崔芝等人,进一步发展。天下有曹继武施展的广阔空间,而南洋和缅中,周崔芝等人,完全可以巩固加强。两者相互呼应,可以相得益彰。这对大家来说,就是最好的发展路数。

毕竟缅中的自在为王,享福的,只是曹继武一个人。

然而目前众兄弟,有没有独挡一面的能力呢?曹继武早已做好了铺垫。

南洋艰险,曹继武引入了周崔芝。周崔芝海上纵横多年,沉稳老练。在加上龙卷浪、黄忠义、李海生等人的辅佐,完全可以牢牢控制南洋。

下云南之前,曹继武特意将仇仕通等人,留在了洪承畴身边。经过经略使府的一番经历,仇仕通等人,对政务已经了如指掌,完全可以将缅中打理的很好。

如今的缅中和南洋,通路已经打通,两地可以随时相互支援,构成了牢固的防线。在远东这个大环境之下,只要大清不来找麻烦,南洋和缅中,百年之内,不会有太大的风险。

如果大清也能够脱胎换骨,那反而更能促进南洋和缅中的发展,华夏文明将再一次翻身。所以为了远大的宏图和长久的利益,曹继武必须选择大清。

曹继武解答了众兄弟所有的疑虑。众兄弟虽然心有不甘,但最终在理性的控制之下,还是尊重曹继武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