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扬立刻上书并没谋逆之意,请少帝刘同收回旨意,并请返回封地晋阳。
天子不许,再次下诏禅位,张扬再辞。
第三次,天子继续下旨,这一次张扬没有推辞。
五月初一,工部侍郎马均于洛阳东郊筑受禅台,汉帝刘同在太皇太后的陪同之下携摄政王张扬登台,祭告天地鬼神并先祖。
仪式乃成,张扬正式登基称帝,国号为晋,定都洛阳,改年号为武威。
废帝刘同被封为山阳公,居于洛阳,一应用度不曾短缺。
长子张征受封为太子,长女张芸为承平公主,大乔、吕玲绮受封为皇贵妃,但皇后一位却始终空悬。
至于三子,也就是吕玲绮生下的那个儿子,被张扬起名为张安,意为安定天下。但张安却没有任何的爵位,按照常理来说,不只是张安,就连张范、张
翼这等远亲,都应受封为王侯,但张扬却力排众议,定下规矩,从此以后,有晋一朝,不封任何王爵。
这个规矩还和刘邦的白马之盟的非刘氏不得封王不同,用张扬的话说,那就是以后宗室子,不论从文或是习武,能不能当官皆凭本事。
想做文官,那就去科举,想当武将,那就去边疆一刀一枪拼杀,终究能有什么成就,全看自己的本事,皇室不得有任何一点优待。就算宗室子想务农、
经商也由着他们,纵然饿死也不可去管。
这一规矩出来,天下哗然,所有人都在心中嘀咕张扬不近人情,但只有张扬自己才清楚,这条规矩其实很有必要。
明太祖朱元璋毫无疑问是个好皇帝、好祖宗,他的功劳很多,但有一条的争议却很大。那就是大肆分封诸子和宗室子。他深怕自己死后,继任的皇帝对
这些宗室刻薄,所以爵位、待遇他都安排的好好的,接下来十代、二十代,他都定好了规矩。同时害怕这些宗室子造反,他又规定宗室子不准当官,由
朝廷供养。
这就导致一种可怕的现象,这些朱氏子孙不能当官,不能插手政务,每日无所事事,他们所能做的事就只剩下一条,造人!
朱氏子孙以一种近乎恐怖的速度膨胀,到明朝中后期时,整个大明几乎得拿出一多半的赋税来供养这群蛀虫。
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,但国库被朱氏子孙耗尽绝对算是一条,而且是颇为重要的一条。
有鉴于此,张扬不准备过多干涉子孙的事,有句老话说得好,子孙自有子孙福,过多的干涉未必是什么好事,有本事的,无需他的看顾也能名垂青史,
没本事的,就算将他们扶上皇位,不过也就是另一个阿斗罢了,何必呢?
随后张扬大封群臣,并下令大赦天下,免除三年赋税,新晋王朝大晋犹如一颗明亮的新星冉冉升起。
得到消息的吴王孙权没有犹豫,改秣陵为建业,正式登基为帝,定国号为吴,定都建业,改元黄武。
刚刚投靠不久的诸葛亮受封为丞相,总领内外朝政。
不过与年轻力壮的晋朝相比,孙权的吴国更像一个垂垂老矣的老朽,浑身上下充斥着一股腐烂的味道。虽然诸葛亮临危受命,大力改革,先是拿江东世
家开刀,得钱粮无数,后又大力发展不毛之地交州,率军平定山越、番苗为己用,但国力的差距过大依旧让诸葛亮心力交瘁。
唯一幸运的是,江东的文武储备并没有随着周瑜的战死而断绝,诸葛瑾、虞翻、濮阳兴、吕岱、骆统、张昭、张纮等一众文武大臣,以及孙贲、孙翊、
孙桓等一干宗室将领在诸葛亮的手段之下团结一致,共抗强晋,天下一度呈现出两强分治的局面。
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不管哪个方面都占据劣势的吴国国力日渐衰弱,虽然诸葛亮竭尽全力,勉力支撑,但在其高压之下,每日都有江东百姓携家带口
逃往荆州、徐州、豫州等地。
而在这种情况之下,一统的天下的时机也悄然来临。